王平[開國上將]

王平[開國上將]

王平(1907.10.12-1998.2.8),湖北陽新縣王英鎮東源(原三溪口鎮永福里橫溪沅鄉)大湖地村人 ,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原名王惟允,後改名王平。民國十九年(1930年)五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九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曾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委員,在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二、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被選為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是中國共產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特邀代表。他還是第二、三、四、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員。 1955年,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晚年撰寫出版了《王平回憶錄》。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1936年冬王平任紅27軍政委 1936年冬王平任紅27軍政委

清光緒三十三年九月初六(1907年10月12日),王平出生於湖北省陽新縣王英鎮東源(原三溪口鎮永福里橫溪沅鄉)大湖地村一個農民家庭 。王平家境非常貧困,兄弟姐妹六人中排行最末。

民國十五年(1926年)十二月,參與組織農民協會,任鄉農協委員和村農協負責人,大革命失敗後仍堅持組織民眾開展革命活動。

民國十九年(1930年)五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九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紅3軍團第8軍一縱隊戰士,縱隊宣傳隊副隊長,機關槍連政治指導員,團黨總支書記,師教導大隊政治委員。參加了攻打岳陽、長沙的作戰和中央蘇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任紅3軍團第3師第9團政治教導員,指揮該團參加第四次反“圍剿”的南豐、黃陂、草台崗等戰鬥,在作戰中捨生忘死,身先士卒,重創敵軍。在第五次反“圍剿”中任紅4師第11團政治委員兼政治處主任,參加了攻打福建沙縣和回師江西保衛廣昌的戰鬥。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參加長征,在突破國民黨軍隊四道封鎖線、四渡赤水和奪占婁山關、保衛遵義城等戰役、戰鬥中,他率紅11團英勇作戰,多次擔負軍團前衛和後衛。到達陝北後,參加了直羅鎮戰役。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二月,調任紅1軍團第4師政治部副主任兼組織科長,參加了東征。同年六月入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學習,十二月任紅27軍政治委員。不久,又組織指揮清剿延南地區匪患。

抗日戰爭時期的王平 抗日戰爭時期的王平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王平任八路軍總政治部組織 部科長,九月任中共晉察冀臨時省委軍事部部長,赴冀西山區阜平發動民眾、組織地方武裝、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以兼任阜平縣中國民族革命戰爭戰地動員委員會主任和縣長名義開展工作,向曲陽、望都、唐縣等縣派遣幹部,建立革命政權,組織了數千人的抗日義勇軍,創建了以阜平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十一月晉察冀軍區成立後,主持籌建了第3軍分區並任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其間著力團結、爭取、收編、改造民間抗日武裝,擴大黨領導的抗日武裝,並多次組織政治整軍,提高所屬部隊的政治素質和戰鬥力。率部參加抗擊日軍對晉察冀邊區八路圍攻和軍區部隊三次主動出擊的戰鬥。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任冀中軍區政治委員,全力整編整訓所屬收編的地方武裝,為第120師輸送多支主力部隊,並率部參加粉碎日軍對冀中的戰役圍攻,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冀中抗日根據地。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九月,任第3軍分區政治委員。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九月,兼第3分區地委書記,指揮部隊參加“百團大戰”,粉碎了敵人對北嶽中心區的多次殘酷的大“掃蕩”,並向敵後之敵後進軍,瓦解偽政權,逼退敵據點,粉碎敵人的“蠶食”、“封鎖”,鞏固了北嶽抗日根據地。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十月,任冀晉軍區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和冀晉區黨委書記,年底率部進軍雁北、挺進綏東,積極對敵開展攻勢作戰,在平綏路以北開闢了新的根據地,從而打開了延安到東北的通道。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率部參加綏遠、晉北、大同等戰役。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三月,冀晉軍區的4個主力旅升編為晉察冀軍區野戰縱隊後,王平迅速重新組編了兩個獨立旅,擴編各軍分區部隊。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四月,晉察冀野戰軍主力連續發起正太戰役、青滄戰役、保北戰役、大清河北戰役,王平指揮冀晉區部隊、民兵積極參戰,牽制敵人和組織戰場勤務,保障主力部隊長驅數百里。十月,指揮冀晉、冀中部隊和民兵參加清風店戰役,配合野戰軍主力全殲國民黨軍主力第3軍,活捉軍長羅歷戎,取得晉察冀部隊轉入戰略進攻後的第一個大勝仗。十一月,指揮冀晉部隊參加了解放石家莊的戰役,同時組織冀晉區民眾有力地支援前線。十一月中旬,任北嶽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兼一縱隊政治委員,率部發起了平綏路破擊戰,組成左翼兵團參加了察南綏東戰役。

1954年1月王平在朝鮮東線 1954年1月王平在朝鮮東線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八月,改任北嶽軍區司令員,率北嶽兵團掩護華北部隊主力進軍歸綏,進到綏東兼任綏東工作委員會書記,開展地方工作。隨後率部參加平津戰役,解放了張北、張家口。

1949年1月,任察哈爾軍區司令員,指揮北嶽兵團等部圍攻大同,以政治攻勢為主,迫使國民黨守軍投降。大同和平解放後,組織指揮了察北、察南的剿匪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王平兼任察哈爾省第一副主席和公安廳廳長,領導開展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鬥爭。

1951年5月,任華北軍區副參謀長兼幹部部部長。

1953年5月,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20兵團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率部參加了夏季反擊戰役。7月,與司令員楊勇共同組織指揮了抗美援朝戰爭最後一次戰役—金城反擊戰,給敵軍以致命打擊。

1955年3月,任總參謀部動員部部長,然後奉命回國,組建動員部。參與主持制定了國務院《關於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兵役委員會的組織和任務的規定》,主持擬制了《兵役工作條例》《動員工作條例》等幾個動員法規性檔案草案。

1957年2月,第二次入朝,王平任志願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0月任政治委員。組織部隊加強戰備,參加朝鮮的和平建設。

1958年10月,按照黨中央的部署組織志願軍部隊撤離朝鮮回國。曾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

1958年11月,王平任軍事學院政治委員。

1969年1月,任該院黨委第一書記。他繼承解放軍辦校的優良傳統,堅持劉伯承元帥確定的辦校方針,加強學院政治思想工作的領導,主張以教學為中心,以教學改革帶動各方面建設,著力培養適應軍隊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需要的高素質的指揮人才,學院工作多次受到軍委領導和總部機關的肯定。“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誣陷迫害達8年之久,被關押5年。

1975年4月,恢復工作,先後擔任軍委炮兵政治委員,武漢軍區第一政治委員。在這兩個單位工作期間,堅決貫徹葉劍英、鄧小平同志的指示,排除干擾,冒著再次被打倒的風險,對所屬機關、部隊進行整頓,落實幹部政策,調整組織,加強了黨的領導和部隊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作風建設。

1977年12月,任總後勤部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到任不久,正值全黨開展“真理標準”討論,他同張震在軍內率先表態支持,並在總後各級幹部中組織了這場大討論,認清“兩個凡是”的錯誤,端正思想路線。

1979年11月,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

1980年1月,任中央軍委常委,仍兼任總後勤部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並分管軍委辦公廳工作。他在總後和軍委工作期間,認真貫徹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參與軍隊建設重大問題的決策和方針政策的制定。

1985年,退居二線後,參加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繼續完成中央和軍委交辦的一些重要工作。在擔任《紅一方面軍戰史》編審委員會副主任、《紅三軍團戰史》編審委員會主任和《八路軍》編審委員會副主任期間,精心組織,親自審查把關,為這幾部戰史的編纂付出了大量心血。他還撰寫出版了《王平回憶錄》。

1998年2月8日16時42分,王平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

主要成就

戰鬥作風 英勇頑強

建國以後的王平 建國以後的王平

紅軍時期,王平較長 一段時間擔任紅十一團政治委員,他重視用革命思想教育官兵,激發官兵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他領導下,紅十一團敢打惡仗、險仗、硬仗,善於長途奔襲和連續作戰,在反“圍剿”作戰中屢屢重創敵軍。第五次反“圍剿”中的廣昌保衛戰,敵人憑藉優勢兵力將紅軍壓縮至廣昌城內,並突破紅軍防禦陣地,衝到紅軍指揮部前面。在此危急時刻,紅十一團作為紅三軍團預備隊,奉命對敵反擊。王平帶領部隊冒著敵機輪番轟炸掃射,前仆後繼,勇猛拼殺。在部隊兩個營大多數同志犧牲、連隊平均只剩二三十人的情況下,他身先士卒,指揮部隊頑強戰鬥,終於擊退了敵人的猖狂進攻,保衛了紅軍指揮部的安全。戰後,軍團長彭德懷稱讚說:“這是紅軍政治思想覺悟的最高體現,是政治工作高度發揮作用的結果。”長征途中,紅十一團一直擔任紅三軍團的前衛或後衛,參加了奪取婁山關、四渡赤水等著名戰役戰鬥。在保衛黨中央的遵義戰鬥中,敵人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對紅軍主力形成三面圍攻態勢。當時,情況非常危急,朱德總司令下達作戰任務時講,“中央機關在城裡,背後是烏江,這是背水一戰,一定要打好,如果敵人進了城,紅軍都得到烏江喝水”。為了保衛黨中央的安全,王平同其他團領導一起率領部隊,激戰數日,在友鄰部隊的配合支援下,打垮了敵人一個旅,為取得長征途中第一個大勝仗作出了貢獻。

善於指揮 功勳卓著

金日成歡送楊勇、王平回國(1958年10月) 金日成歡送楊勇、王平回國(1958年10月)

抗日戰爭時期,王平參與開闢、建立、鞏固和發展晉察冀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艱苦工作,多次受到聶榮臻的表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他到阜平僅兩個月,就組織了數千人的抗日義勇軍。在擔任晉冀察軍區第三軍分區政委和冀中軍區政委期間,通過團結、爭取、收編和改造民間抗日武裝,為八路軍主力部隊輸送了十幾個團的兵力。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他率部進軍雁北、挺進綏東,在平綏路以北開闢新的根據地,打開了延安到東北的通道,為建立東北戰略基地作出了貢獻。解放戰爭時期,他參與了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和平津戰役中重要作戰的指揮,圓滿完成了作戰任務。清風店戰役中,王平指揮部隊浴血激戰兩晝夜,阻滯和拖住了敵人,為合圍並全殲國民黨主力第三軍創造了戰機。這是晉察冀部隊轉入戰略進攻後的第一個大勝仗。

王平善於審時度勢,靈活運用軍事、政治手段打擊敵人。在解放大同的戰鬥中,針對守敵兵力、裝備處於優勢的情況,在指揮部隊堅決打擊企圖突圍之敵的同時,巧妙分化敵上層關係,發起強大的政治攻勢,動搖其軍心,瓦解其士氣,迫使守敵1.7萬多人繳械投降。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打擊敵軍的囂張氣焰,促使和平早日實現,他與楊勇司令員抓住戰機,發起了志願軍赴朝後的最後一個戰役———金城戰役(金城反擊戰),激戰14晝夜,收復160平方公里土地,把戰線向南推進了3至6公里,迫使敵人在停戰協定上籤字。這次戰役,成為解放軍歷史上大規模陣地進攻戰的典型戰例。

尊重客觀實際 注意調查研究

1937年8月,王平任冀中軍區政治委員,上任第一天,軍區政治部報來第二天準備槍決的28個所謂“托派”、“漢奸”的名單。涉及這么多人,王平沒有貿然批准,而是連夜逐一複審,結果發現所定的“罪名”均不屬實,於是果斷命令全部免除死刑,並實事求是地分別作了處理。在軍事學院工作期間,為進一步適應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設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需要,深入教學第一線,認真聽取教員、學員的意見和建議,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比如,他強調在教學和學術研究上,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毛澤東軍事思想,既反對教條主義又反對經驗主義;既吸收外軍先進經驗、研究對手的作戰理論,又用發展的觀點研究和總結我軍的作戰經驗,探索現代條件下諸兵種聯合作戰的戰略戰術和政治工作規律,以提高學員的思想政治水平、軍事理論素養和組織指揮能力。這對於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提高教學質量,為軍隊建設培養更多更好的中高級治軍人才,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堅持真理 撥亂反正

1950年王平任察哈爾軍區司令員 1950年王平任察哈爾軍區司令員

1975年,王平重新出來工作後,先後到軍委炮兵、武漢軍區和總後勤部擔任主要領導職務。他根據葉劍英、鄧小平同志的指示,排除林彪、“四人幫”的嚴重干擾和破壞,冒著再次被打倒的風險,整頓部隊的作風紀律,落實幹部政策。在炮兵工作時,他大刀闊斧地平反冤假錯案,僅5個月就為287名同志恢復了名譽,安排了工作。在武漢軍區工作時,正值“四人幫”插手軍隊,他與楊得志一道,堅決貫徹軍委擴大會議精神,狠抓部隊全面整頓,改組“軟、懶、散”班子,調整“驕、奢、惰”的幹部,認真解決部隊作風紀律問題,採取積極措施保持了部隊穩定。1977年12月,王平同志調到總後勤部任政治委員、黨委第一書記。那時總後勤部是被林彪、“四人幫”破壞的“重災區”,他認真落實鄧小平同志關於解決總後問題的指示精神,排除一切阻力,對林彪、“四人幫”的罪行進行“揭批查”。他同當時任總後勤部部長的張震一起,以很大精力抓黨的幹部政策的落實,推翻了113個假集團案,並在首都體育館召開萬人大會,為2700名幹部和民眾平反昭雪。

總結經驗,參與國防和軍隊建設

1955年,他任總參謀部動員部部長時,積極開展國防動員規律及法制化的研究論證,從中國國情出發,在繼承人民戰爭傳統的基礎上,借鑑別國特別是原蘇聯的經驗,組織制定了一整套動員工作和法規,為中國國防動員的規範化、法制化作出了貢獻。他在總後工作期間,根據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和軍隊建設發展的新形勢,同張震同志一道,制定了後勤工作要堅持面向部隊、面向基層,為部隊服務、為戰備服務的“兩個面向”、“兩個服務”的指導思想,有力地推動了全軍後勤建設。他針對總後系統院校、醫院、科研單位多的特點,強調政治工作要結合實際,充分發揮保障和服務作用。他積極建議並參與組織了全軍後勤邊防海島和倉庫等大檢查,解決部隊積存多年的困難和問題,促進了部隊建設。1979年11月,王平任中央軍委副秘書長,更直接地參與軍隊建設重大問題的決策和方針政策的制定。為使軍隊後勤建設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他與洪學智積極建議軍委解決各級後勤主要領導參加同級黨委常委的問題,得到了軍委主席鄧小平的肯定。

人物軼事

三次改名

1980年王平在朝鮮周恩來銅像前留影 1980年王平在朝鮮周恩來銅像前留影

第一次王平參加革命初期叫王惟允。當時的連長余均是廣東人,每次連隊點名他都將王惟允喊成“王翁翁”。

第二次余連長和王平商量要改個好聽的名字。王平心想自己識字不多,名字不能太複雜,要簡單好記,於是就改名叫王明。

第三次1936年12月下旬,王平從紅軍大學畢業,準備到新的崗位上任,這時毛澤東找他與賀晉年談話。交代完任務後,毛澤東見王平欲言又止,就問他:“有什麼困難嗎?”王平站起來說:“我想改名字。”毛澤東聽後風趣地說:“叫王明,這個名字很好嘛,國際代表啊!”

意味深長的人生細節

抗日戰爭後期、解放戰爭期間,以及晉察冀時期,王平工作一直特別忙,每次重要戰役他都要帶領部隊戰鬥在最艱苦的戰場。然而,戰事再緊,教育子女他卻毫不含糊,這期間有一件最令人敬仰、感動的事情。那時王平的三個孩子還都沒長大成人,大女兒克麗、二女兒克忠、三兒子克光都是少年兒童。每當王平出征上戰場的時候,三個孩子都要站在家門口依次一字排開,同父親一一握手送別;每當王平勝利歸來的時候,三個孩子又都依次排在家門口等待爸爸歸來,再一一握手歡迎。這別開生面的舉動看起來有些異乎尋常,頗有“將士遠征,親人壯行”與“英雄凱旋,舉鄉同慶”的傳統意蘊,給人們留下很深的印象。

智斗江青

文革中,江青一封親筆信送防化連,官兵敲鑼打鼓,學習討論,並將信連夜送武漢軍區。王平接信後,沉默無語,擱置數日。有常委建議:“政委,我們是否給江青同志回個信?”將軍問:“回信說什麼?”答:“以軍區黨委名義,感謝江青同志對部隊的親切關懷。”將軍不悅,曰:“江青並未在軍隊擔任職務,她給一個連隊寫信,也值得軍區黨委興師動眾;”該常委無言以對。

親屬成員

親屬成員 親屬成員

父親:王幼欽

母親:鮑美玉

夫人:范景新

長子:范曉光(隨母姓)

次子:王曉亮

三子:王克光

女:王曉旭等

( 王平和夫人范景新一共育有7個子女 )

主要作品

1985年,撰寫《王平回憶錄》,1992年12月出版發行。

人物評價

王平在北京庭院(1991年) 王平在北京庭院(1991年)

《人民日報》:王平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為黨和人民無私奉獻的一生。就是在病重住院期間,他也沒有忘記關心部隊建設,關注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他對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勝利召開感到由衷的欣慰,對黨的事業和社會主義前景充滿信心,表現出一個徹底的共產主義戰士對黨、對人民的赤誠之心。

張萬年、遲浩田(《功勳卓著名將風範——深切悼念王平同志》):他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軍傑出的政治工作領導者。他的一生經歷了中國革命的各個重要歷史階段,經受了長期革命戰爭與和平建設時期各種政治風浪的考驗,曾經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教誨和器重。在長達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南征北戰、縱橫馳騁、艱苦奮鬥、忘我工作,為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為祖國的繁榮和我軍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不愧為我們黨和軍隊一位勳勞卓著、文武雙全、軍政兼優的老將軍和黨性堅強、品德高尚的老戰士。他的光輝業績和崇高風範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

江澤民(2007年在紀念王平將誕辰100周年):功勳卓著,名將風範。

賀晉年:王平同志早年參加革命,在黨、政、軍內擔任過許多重要領導職務,是我黨我軍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和目擊人。他的一生中閱歷豐富,從事過軍事工作、政治工作、後勤工作,調換過許多單位,在各個工作崗位上都有卓越建樹。

後世紀念

王平紀念園

王平紀念園 王平紀念園

王平紀念園座落在湖北陽新縣仙島湖風景區內風仙島湖畔的東源大湖村,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園內有王平將軍紀念碑、展覽廳、放映廳。紀念碑由白色大理石砌成,矗立在蒼松翠柏叢中。展覽廳陳列有王平將軍在各個時期的照片400餘幅。

希望國小

2007年,王平誕辰一百周年,成都軍區副司令員范曉光(王平之子)回到陽新家鄉,向東源中學捐獻30萬元,建造一棟學生宿舍樓。12月5號,陽新東源中學收到范曉光將軍在千里之外的成都軍區寄來的親筆題字“王平將軍希望學校”。

1955年授銜名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